雪城大学算不算名校(帕森斯)

我终于也有了选校的烦恼了。

只能选一个也太难了吧,不过还是当初做作品集更难。

雪城大学 设计 MFA 20%奖学金

1

从工业到产品,最后落脚交互。

我从小就学国画,也向往可以的学艺术设计相关的专业。我的最终目标就是想要成为乔布斯那样的人,学工业设计是想作为一个铺垫,也是达到那个高度的一个途径。

所以我刚开始做作品集的时候,也觉得我有一些工业设计的基础做起来应该不难吧。后来发现,原来我工业设计的底子也没打特别牢靠。

在学校做服务设计线下场景模拟

我觉得在本科阶段,学习到的内容还是有些局限。另外工业设计本身就是理论知识偏少,更注重实践部分。但是就好像有的人喜欢先刷牙,有的人喜欢先洗脸一样。本科阶段每个老师表达给我的一些方法,都会有不同的地方。

学习初期,我也没法分辨哪种老师的方式更适合我,所以在刚来汉艺的时候,整个思维模式都是有点混乱的状态。

也是这个原因,我刚到汉艺的时候可能还有点抵触“导师团”这种教学模式,想只跟着一个老师学。在老师的鼓励下,我也开始尝试跟各种老师学习。发现虽然都是多个老师,但是在汉艺没有那种乱套的感觉。

这可能主要是因为这里的老师更客观,他们不会强加自己的想法到我的作品上,而是更倾向于提出建议,让我独立创作尊重我的想法。

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由多个老师同时帮助的话。不仅会让自己的作品集风格更加多元化,设计角度也会更广阔。

也是在这个基础上,老师建议我在作品中加入一些交互的元素,逐渐的我发现不管是兴趣还是个人发展上,交互或许都更适合我,这也成为了我转申交互方向的一个关键点。

2

设计的规则,时有时无。

因为之前看过汉艺的一些文章,知道海外院校非常注重过程,所以我在做第一个项目的时候,会过分的追求做项目的步骤。

工业设计作品集创作流程

做第一个项目的时候,我会按照老师给我的一些优秀作品案例,然后按照例子的每一个部分去填充我的项目。所以其实一开始我做作品的时候,从前期调研到用户画像等等每一步都有。

当我自信满满的拿给老师看的时候,没想到老师却不太满意。虽然步骤是对的,但是每一步之间都没有联系,甚至前期调研内容是没有导出最后结果的。

也是因为这一次,我明白了并不是说在一个项目中所有设计方法或者调研手段都要用上,而是要从中挑选合适自己项目的去选择,这样做出来的作品才能是站得住脚的。这样不仅作品更加成熟,我做作品的效率也提高了不少。

所以在汉艺做作品集的时候,我还能抽出时间去追个星

交互这个专业相比于工业设计会更偏重于用户体验,所以前期调研就会变得特别重要。但是那会儿我的思维方式还没有完全转变,所有调研资料都是来自于网络的,基本没有一手调研素材。

后来付老师跟我说,交互本身是为了改善用户体验的,所以我们就更要走出去亲身体验,做出来的东西才是有温度有感情的。

在汉艺奋斗模型的我

我做第二个作品的时候,一开始想要做一个地铁分流的项目,然后我就乖乖的听话走出了家门,结果我的第二个项目直接走“丢”了。。。

我当时到了北京某地铁站做实地观察,发现缓解地铁人流量的问题,不可能只通过优化某一个环节去解决。因为人本身有很大的主观性,地铁的空间很大出口又非常多,反正就很难从一个角度去切入。

北京地铁人流 图源:中新网

然后我就随机采访了一些路人,他们的回答大多数都是说觉得现在的状况很好了。(我也是没想到- -。)采访结束之后,我觉得我这个项目是一个伪需求,于是这个项目就没了。

虽然项目流产了,但其实这对作品集来说反而是一件好事,毕竟我及时发现了项目的问题。至此,我也算是第一次尝到了实地调研的甜头。

所以我后来在做无人驾驶项目的时候,就鼓足勇气去约了特斯拉的试驾。当时其实挺不好意思的,怕别人不愿意理我回答我的问题,我就装成一副要买车的样子。

车展里的特斯拉

我以为这一次问题成立,也做了实地调研总该顺利一些了吧?结果,我以为真的只是我以为。。。

在项目导出的时候,我遇到了不小的困难,一直想不到合理的方案。老师跟我说,其实找不到方案的原因很简单——调研不够。

然后老师给我推荐了一本叫《设计心理学》的书,我专门看了当中无人驾驶的内容,然后又到网上查各种行业信息,看卡梅、伯克利学生的论文。终于,我有方案了。

回想做作品集的整个过程,绝不仅仅是成长那么简单。不夸张的说,我是重新认识了设计,也重新认识了我自己。当然这一切都要源于,我认识了付老师,哈哈哈。

付老师时常会提着“刀”出现,哈哈哈哈

#3

所有人,都知道艺术源于生活。

但是我们也应该知道,生活不会随时给你提供灵感。所以这个时候积累就变的很重要了,我之前看汉艺很多申名校的同学,会把随时出现的灵感记到备忘录里。

相比于这种“海王”方法,我倒是更喜欢“重点捕鱼”,估计我这种方式可能会更适合有点懒的同学吧。

想用我这种积累素材的方式,就必须能够在记录灵感之前,就分辨出这个点子是不是足够好。

比如我有一个项目是做的手机支付系统,主题的灵感来源很简单, 就是无现金支付让我们对“钱”的观念越来越模糊。每个月收到账单都有一种:嗯?我竟然花了这么多钱的感受。

想到这里,我就突然联想到了我在上海M&M旗舰店里自助买巧克力豆的经历。

第一次去的时候,我可能买了五百多块钱的巧克力豆吧:)。因为虽然店里会明确标注,巧克力的单价,但其实我个人对“斤”这种计量单位其实是没啥概念的。

第二次去的时候,我发现店员会在装巧克力的袋子上折一道痕迹,告诉每个人这里差不多是一斤的样子。

我发现这种方式特别简单有效,在这个场景下用户完全可以对计量单位没概念,因为如果给到用户一条警示线,她就会非常明确自己可以做到什么程度,这种方式放到我的项目里简直合适的不行。

后来我就趁热打铁,寻找生活里更多类似“警戒线”的信号(下图右下部分),最终确定了适合我自己产品的方式去作为警示功能。

支付项目作品集(部分)

除了积累生活中的素材以外,我平时还会参加很多比赛和workshop去积累自己的专业背景,同时训练自己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这些都是海外院校比较看重的地方,同学们有时间的话也可以多多参与这种活动,如果在学校里没有这种机会也可以参加汉艺的夏令营或者Studio,不仅能尝试小组合作也能直接有作品产出,丰富背景的同时还能节省作品集创作时间,美滋滋。

参加用户体验设计大赛答辩阶段

最后,我知道艺术留学准备阶段一定没有躺在床上刷剧舒服。(不过我在北京校区上课的那段日子真快乐啊,天天喝喜茶还能撸猫。)但是如果大家都能尝试找到其中的乐趣,那么作品集创作期间就会快乐很多,当然面对名校之间选哪个去念的这种快乐烦恼的机会也更大。

如果有更多艺术留学&作品集&保研相关疑问,欢迎私信康石石。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大部分为原创,有小部分整理于自互联网,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内容仅供读者参考。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inters@88.com联系删除。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06-09
下一篇 06-09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155151110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投诉邮件:inters@88.com

工作时间:9:30-18:30